“宇宙房企”碧桂园失速?中报利润比两年前低 3年半员工减少近3.8万人

2021-08-26 22:06来源:雷达财经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2021年中报显示,公司员工数量相比年初有所减少。而自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,碧桂园全职员工少了近3.8万人。

8月24日,碧桂园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,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349.3亿元,同比增长27%;净利润224.2亿元,同比增长2.25%。

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,2.25%的净利润增速,难言理想。2020年上半年,碧桂园净利润219.26亿元,同比下滑4.91%。在如此低基期的情况下,公司净利润增速却很低。

雷达财经注意到,碧桂园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30.57亿元,这意味着2021年碧桂园中期净利润,尚不及2019年同期水平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碧桂园业绩增速,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,逐年下滑。

此外,2021年中报显示,公司员工数量相比年初有所减少。而自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,碧桂园全职员工少了近3.8万人。

在楼市调控大环境下,“宇宙房企”碧桂园能再创辉煌吗?

净利润尚不及2019年同期水平,业绩增速逐年走低

2018年,万科在秋季例会上打出满屏幕和满侧墙的“活下去”,这一在当时看来并不完全被市场认同的“神预言”正在应验。

某房企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称,“房地产目前项目的利润率都很低,利润能在3-5个点的已经是不错的项目了。目前还能有10个点以上的项目几乎都是拿得比较早的土地,或者旧改项目了。”

房地产的利润正在被削薄,碧桂园也不例外。

从中报上来看,2021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3030.9亿元,同比增长14%;权益合同销售面积约3451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8%。另有公告显示,7月碧桂园单月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542.8亿元,已连续7个月实现同比增长。

在此基础上,碧桂园实现营收2349.3亿元,同比增长27.02%,但净利润为224.2亿元,同比增幅仅2.25%。

须知,2020年受疫情影响,包括碧桂园在内的所有房企在上半年都经历了“至暗时刻”。2020年前6个月,碧桂园多项业绩指标相较2019年均有所下降,而这也给公司在2021年的增长定下了较低的基数。

据此,碧桂园2021年上半年224.2亿元的净利润和462.84亿元的毛利均未回到公司2019年中报时230.57亿元和548.56亿元的水准。

雷达财经注意到,2017年至2020年,碧桂园净利润的增速分别为110.43%、68.83%、26.08%和-11.57%,整体呈现逐年走低的趋势。

今年上半年,公司毛利率为19.7%,净利率9.54%,而2020年同期,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4.27%和11.85%。

事实上,早在疫情前,碧桂园就已经显示出了盈利能力的减弱,2012年时公司毛利率曾达到36.62%,至2015年下降至20.19%,2018年回升至27.03%,此后便一路降至如今的不到20%。

不过,毛利率的下探还没有结束。在中期发布会上,碧桂园集团常务副总裁程光煜称,从2019年下半年之后,项目质量大幅度提升,2020年和2021年获取的项目毛利率水平大概在20%—25%,预计毛利率的最低点将出现在2022年。

“重仓”三四线城市延续盈利挑战

为何碧桂园的盈利能力会不断下降?

财报显示,2020年,按中国内地合同销售权益金额计算,碧桂园有61%的收入位于三四线城市,35%的收入位于二线城市,仅4%位于一线城市。

对下沉市场的攻克,曾是碧桂园崛起的关键。作为佛山老牌本土企业,碧桂园开辟了一条专注于一线城市近郊及二、三、四线城市的发展道路,而这个策略在为公司降低了拿地成本的同时,也使公司的净负债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。

碧桂园迈入“千亿房企”之列是在2015年。亿翰智库在研报中提及,2014-2016年期间,碧桂园充分享受到棚改政策的红利,吸收了大量从核心城市外溢的购房需求,销售规模高速扩张。

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,也即政府拆房子,住户拿拆迁款去买新房。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这是去库存的重要手段,三四线城市无论是从人口、需求还是房产投资价值等方面都逊色于一二线城市,因此棚改的意义相较一二线城市也就更为突出。

但棚改并非长久之计,有观点认为,棚改是高房价的重要推手,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,三四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已经与高房价不相匹配。也因此,在当前强调控的背景下,三四线城市楼市的降温或已成定局。

2020年,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在谈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内外经济金融走势时,还曾建议投资者要尽快减持三四线房地产。

而这也能从碧桂园的销售价格走势反映出来,2018-2020年,碧桂园权益销售均价分别约为每平方米9267元、8854元、8476元,至2021年上半年,该价格为8783元。

楼市转冷之下,低线城市的房价萎靡,但与此同时三道红线等融资监管手段,还在倒逼房企加速去化回笼资金。种种因素叠加下,碧桂园的盈利能力将受到直接影响。

即便如此,碧桂园“重仓”三四线城市的策略依旧在延续。有统计显示,2021年上半年,碧桂园斥资884亿元(权益拿地价)获取219个项目,其中权益金额的62%和权益面积的84%位于三四线城市。而在2020年,公司在三四线城市拿地金额占比亦达70.53%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未来市场对碧桂园盈利能力的挑战仍将持续。

“高周转、高负债”转身难

除了盈利能力外,伍碧君对碧桂园将在两年后踏入三道红线绿档的预判,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巨轮“转向”的难度。

负债扩张远快于总资产,是房企快速扩张的通病。即便是将“高周转”运用得炉火纯青、并将其视为“战无不胜的法宝”和“抵御任何风险最有效的手段”的碧桂园,也不例外。

有网友将“碧桂园速度”总结为了几串数字,如“789”:开盘一周内去化率不低于70%、买地后首期开工须销售80%的存货、新入市项目开盘当月去化率要达到90%;又如“4568”:土地摘牌当天即出图,拿地后4个月开盘,5个月资金回笼,6个月现金流回正,8个月再投资。

2018年,网上甚至还流传着关于碧桂园高周转再进行提速的文件和截图。

但此时,碧桂园已经因迅速的扩张有了不小的负债压力。公司的总负债在2014年尚为2055.89亿元,至2018年已超万亿,达1.46万亿元。

截至2021年6月30日,碧桂园净负债率为49.7%,现金短债比2.1倍,均符合三条红线的要求,但公司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仍为77%,高于70%的红线。这也让碧桂园停留在了黄档房企之列。

目前,公司有息负债为3242.4亿元,较2020年底减少22.45亿元,下降幅度并不明显。

此外,2019、2020、2021上半年三个报告期内,碧桂园的合同负债持续增长,分别为6469.96亿元、6956.14亿元、7242.71亿元,占总负债的38.32%、39.55%以及41.63%,占比逐年增加,去化压力仍存。

高周转还为碧桂园带来了巨大的工程安全压力。

2018年6月,位于上海奉贤的碧桂园红墅林项目售楼处6层屋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模架坍塌,造成1人死亡,2人重伤,7人轻伤。后经上海奉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查,碧桂园盲目赶工催进度、压缩工期是事故的间接原因,直接原因是,支模架的构件搭设未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执行。

同年,碧桂园在全国各地的工程项目出现多起事故,集团总裁莫斌还曾因此在媒体会上鞠躬致歉。

不过,此后工地事故并没有止步的迹象。

2019年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当年1至7月,碧桂园涉及9起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,造成9人死亡;2020年,碧桂园在安徽、广东、福建等地的项目依旧事故频发,其中广州增城区金叶子酒店二期项目出现坍塌,造成4人死亡,直接经济损失超840万元。

但就在2021年年中的业绩会上,莫斌还表示平均开盘又提前了36天。

即使是已经建好的房子,业主们的投诉也是接连不断。有媒体统计,在2021年一季度,购房者在领导留言板块进行的维权留言数量超过50条,涉及房屋质量存瑕疵、无法按时交付、房屋漏水等问题。

地产存量时代下,房企间的比拼正逐渐由规模竞争转向品牌品质的竞争,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多位业内人士的共识。而高周转所带来的工程隐患,则是碧桂园当下亟待解决的重点。

员工数量持续减少,物业服务和机器人谁更有未来?

无论是盈利能力、负债还是工程质量,都深刻体现了政策变化对碧桂园的影响。

强监管时代下,为寻找出路,不少房企都另辟蹊径,其中开拓物业服务成为成长第二曲线几乎成了房企的必选项,2021年以来,已有11家物业企业成功上市,排队等待上市的还有20多家。

而碧桂园服务则是目前市值最大的物业股,截至8月26日收盘,其市值达1933亿港元,高于碧桂园的1873亿港元。

2019年以来,碧桂园服务斥资收购了港联不动产服务(中国)、嘉凯城集团物业、北京盛世物业、元海资产物业、联源物业、蓝光嘉宝等物业公司。

另外,碧桂园服务还通过收购满国康洁、福建东飞、城市纵横、文津国际布局城乡环卫、楼宇电梯传媒、社区保险等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。

背靠碧桂园这样自家的龙头房企,叠加尚处于蓝海的社区增值服务、城市服务赛道,碧桂园服务的毛利率常年稳定在33%以上,而随着品牌和物业服务水平的提升,这一数据还有向上的空间。

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表示,至2025年公司将达成千亿营收,而这意味着公司要保持上一个五年的强劲增长势头。2015-2020年,碧桂园服务营收从16.72亿元涨至156亿元。

除此之外,养猪、造车也成了不少房企的选择,其余涉足的领域还包括万科的物流、酒店度假、食品,恒大的体育、乳业、矿泉水等,碧桂园则押注在了机器人和现代农业方面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相比市场给予高估值、高成长性的碧桂园服务,碧桂园在机器人领域的尝试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。

2018年,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落地初期,碧桂园投入巨大,先是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博智林,随后又在广东顺德建起了机器人谷,并与清华合作成立了机器人联合研究院。

但号称将投入800亿预算的博智林,在大规模招揽高学历人才后,执行总裁却一再更换,从行业技术顶尖人才的沈岗、周小天到碧桂园嫡系部队出身的张志远,有声音认为,这体现出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对整个公司运作发展的不满。

在此期间,博智林更是被爆出大规模裁员新闻,“整个公司都是新的,招了一堆高学历没经验整天讲流程不做事的人回来”,项目初期有内部员工表示。

雷达财经注意到,碧桂园历届年报显示,公司全职员工数自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四个报告期内分别为131387人、101784人、93899人和93472人,三年半已减少近3.8万人。

不过,碧桂园方面对于自身的机器人业务则是信心满满。“从明年开始,我们全部用机器人建房子。”7月9日,杨国强在集团管理会议上强调。

有网友表示,机器人建房和碧桂园服务的千亿营收,究竟哪个梦想率先达成,尚存悬念。

分享到: